碳中和专业术语(一)
——从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必知!
日期:2022-01-06 点击率:2401次
1、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es,GHGs)
温室气体指大气中由自然或人为产生的,能够吸收和释放地球表面、大气本身和云所发射的陆地辐射谱段特定波长辐射的气体成分。该特性可导致温室效应。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GHG。此外,大气中还有许多完全由人为因素产生的GHG,如《蒙特利尔协议》所涉及的卤烃和其它含氯和含溴物。除CO2、N2O和CH4外,《京都议定书》还将六氟化硫(SF6)、氢氟碳化物(HFC)和全氟化碳(PFC)定义为GHG。
2、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
温室效应指大气中所有红外线吸收成分的红外辐射效应。温室气体(GHGs)、云和少量气溶胶吸收地球表面和大气中其他地方放射的陆地辐射。这些物质向四处放射红外辐射,但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放射到太空的净辐射量一般小于没有吸收物情况下的辐射量,这是因为对流层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辐射也随之减弱。GHG浓度越高,温室效应越强,其中的差值 有时称作强化温室效应。人为排放导致的GHG浓度变化可加大瞬时辐射强迫。作为对该强迫的响应,地表温度和对流层温度会出现上升,就此逐步恢复大气顶层的辐射平衡。
3、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
气候变化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3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不但包括平均值的变化,也包括变率的变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 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4、二氧化碳当量(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
二氧化碳当量为统一度量整体温室效应的结果,需要一种能够比较不同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度单位,由于二氧化碳增温效应的贡献最大,因此,规定二氧化碳当量为度量温室效应的基本单位,用作比较不同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度单位。通过全球增温潜势进行换算。
5、全球增温潜势(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
全球增温潜势指在一定时期(通常为100年)内,排放到大气中的1千克温室气体的辐射强迫与1千克二氧化碳的辐射强迫的比值。
6、碳强度(carbon intensity)
碳强度指按另一个变量(如国内生产总值、产出能源的使用或交通运输等)单位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7、碳固定(carbon sequestration)
碳固定指增加除大气之外碳库的碳储量的过程。
8、碳排放(carbon emission)
碳排放指煤炭、天然气、石油等化石能源燃烧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以及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 化与林业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向大气的排放,以及因使用外购的电力和热力等所导致的间接 温室气体向大气的排放。
9、人为排放(anthropogenic emissions)
人为排放指人类活动引起的各种温室气体、气溶胶,以及温室气体或气溶胶的前体物的排放。这些活动包括各类化石燃料的燃烧、毁林、土地利用变化、畜牧业生产、化肥施用、污水管理, 以及工业流程等。
10、直接排放(direct emissions)
直接排放指在定义明确的边界内各种活动产生的物理排放,或在某一区域、经济部门、公司或流程内产生的排放。
11、间接排放(indirect emissions)
间接排放指在定义明确的范围内,如某个区域、经济部门、公司或流程的边界内各种活动的后果,但排放是在规定的边界之外产生的排放。例如如果排放与热量利用有关,但物理排放却发生 在热量用户的边界之外,或者排放与发电有关,但物理排放却发生在供电行业的边界之外,那么这些排放可描述为间接排放。
12、适应(adaptation)
适应指针对实际的或预计的气候及其影响进行调整的过程。在人类系统中,适应有利于缓解或 避免危害,或利用各种有利机会。在某些自然系统中,人类的干预也许有助于适应预计的气 候及其影响。
13、适应能力(adaptive capacity)
适应能力指某个系统、机构、人类及其他生物针对潜在的损害、机遇、或后果进行调整、利用和应对的能力。
14、气溶胶(erosol)
气溶胶指空气中悬浮的固态或液态颗粒物,其大小一般在几纳米至10微米之间,可在大气中驻留至少几个小时。气溶胶既包括颗粒物也包括悬浮的气体。气溶胶有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类来源。气溶胶可通过几种方式影响气候:通过散射和吸收辐射直接影响;通过作为云凝结核或冰核,改变云的光学特性和云的生命周期而产生间接影响。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大气气溶胶,都起源于两种不同的路径:初级颗粒物的排放,然后从气态前体形成二级颗粒物。大部分气溶胶来源于自然。